此情可待,此心不渝——记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刘希乐老师

[  发布时间:23-11-17来源:作者:njlsbgs浏览:533  ]

微信图片_20231113161003.jpg

【人物简介】

刘希乐,高级教师,省溧中语文教研组长,“南京市教学先进个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第九届学科带头人”“南京市2020年度中青年优秀人才” “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发表省级及国家级论文共40篇,其中两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主持市级课题三项并结题,参与省市级集体课题多项。



他寡言少语,常常默默地彳亍在校园里;他冷面热心,用真心待人,用爱心育人;他认真严谨,对班级管理和教学事宜一丝不苟;岁月不居,春秋代序,从教21年,他始终以一颗真心投入到教学工作,始终用一颗爱心对待德育工作。他注重激发学生内驱力,坚持互动式、启发性、研究性的教学方法;他坚决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核心位置,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就是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刘希乐老师。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2002年,进入工作岗位的刘老师刚21岁。一脸懵懂的他,属于他人眼中的“菜鸟”,一无经验,二无异禀,三无武力。开学第一天,担任班主任的他便碰到一个难题。课上,五大三粗的李同学,斜趴在桌上,满眼茫然,毫无生气,始终没有看一眼黑板上的内容。刘老师要求他坐正,他不屑地翻了一下白眼,鼻孔里发出一声挑战的声音,身体勉强蠕动了一下,由趴在桌上变为半趴的姿势,眼睛只是看着桌子,抑或连桌子也没看一眼。

下课铃响了,刘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为何不认真听课,他低头不语,再问,终于抬起“高贵”的头来,但仍是一语不发,彼此沉默了足足五分钟。刘老师又一次问他“为什么上课不认真听讲?”,他终于开口了,只是上下嘴唇微微地动了动,茫然地挤出三个字“不知道”。刘老师愕然,却无语以对;愤然,却无计可施。紧接着是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涛声依旧,无论如何也看不到他有所改进。几度寒霜摧梦落,一任梅花作雪飞。李同学的冷漠并没有浇灭刘老师的热心,他并没有放弃这位学生,而是一边向有经验的老教师求教,一边积极联系学生家长了解情况。原来,这位李同学由爷爷奶奶带大,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无暇顾及,这位学生便失去了前行的航标,任自己的那一叶扁舟在孤寂的黑夜里飘荡,任无聊的时日空自燃烧。

刚工作的刘老师十分不解:青春少儿郎本应激情涌动,用年华之笔蘸满灵光,绘出美好蓝图;花开的季节,本是争艳之时,却花落尘土,芬芳不再。面对李同学的自暴自弃,他深感惋惜,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孩子迷途知返。从那以后,一次次上门走访,一次次促膝谈心,让李同学感受到了久违的真情与温暖,改变,也在悄无声息中发生。真可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刘老师的关怀和努力下,三年后,李同学最终考上了扬州大学。在那一千多个日子里,转化这样的一位学生,需要怎样的耐心与恒心,需要怎样的煎熬与付出啊!

刘老师担任班主任期间,能用爱心去感化学生,使荒凉的心灵得到精神的温暖。他所教班级曾有一位郭姓同学,由于厌学情绪严重和患有抑郁症,每次考完试,他都有惊人之举:若是考得好,他便痛苦难过郁郁寡欢,若是考得不好,他便哈哈大笑,搞得全班人莫名其妙。刘老师观察到他的异常举动,于是和郭同学家长及时联系,反复沟通,共同努力,格外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并时常谈心疏导,终于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基本战胜了抑郁症,最终考上了江苏理工学院,避免了家庭悲剧,举起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爱心,可以温暖贫瘠荒凉的心灵,也可以帮助学生重拾生活的信心。刘老师积极帮助俞某某、袁某、易某某等多名贫困学生获得企业和爱心人士资助,使其顺利完成学业;其中,女生俞同学的父亲在装修房屋时不慎摔伤致残,家中姐妹二人只能靠母亲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俞同学去食堂吃饭,每顿饭最多打一个菜,有时她干脆躲在宿舍里啃方便面。刘老师得知情况后,帮她申请了贫困生资助,并通过省溧中刘玉龙主任争取到校外企业的资助,最终顺利考上扬州大学,录取医学专业。学生袁某,因为父母离异,生活困难,在刘老师的争取下,得到了校外企业的资助,顺利考取江苏海洋大学;易某某,也在刘老师的争取下,得到溧水人民医院肾科韦有欣医生的爱心资助,最终考上苏州科技大学。诸如此类的事迹数不胜数,刘老师身边的同事以及搭班的老师,都见证了他的爱心与付出!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时光荏苒,春去秋来,一晃便是21个春秋。一路走来,刘老师一心扑在教学上,认真备课上课,钻研教材。有一次,他在备课时提出,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2专题第3板块“殉道者之歌”中的课文《离骚》中“又重之以修能”的“修能”释为“美好的才能”是不妥的,他认为宜释为“美好的容态”。为此他连续半个月,空余时间就“泡”图书馆,查阅洪诚的《训诂学》、朱季海的《楚辞解故》、郭沫若《屈原赋今译》、郭预衡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马茂元选注的《楚辞选》以及《古代汉语词典》、《辞源》、《辞海》等工具书,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最终写成文章《新释“修能”》,发表于《新高考》2012年第十期。论文的发表本身便是对他钻劲的认可,而且目前正在使用的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对《离骚》中“修能”的解释恰恰就是“美好的容态”,新教材的注释与刘老师的注释一模一样,一字不差。

刘老师不仅在备课上特别能“钻”,他还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比赛。2017年,在他参加南京市“优青”赛课的前一天,第一次参加市级赛课的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黄本荣和诸定国两位导师的鼓励与指导下,先是独立思考备课,随后大家进行讨论。有些认识达成了一致,比如文本是一首古诗,故而必须凸显出诗歌这种文体要注重朗诵的特点,一开始就应让学生们自由读;又鉴于本首诗的理解难度较大,如其中的“规刺”“负扆”“夕郎”“九重閟”“壅蔽”,需要作出解释,故而应带着学生先把内容疏通一番。但切入点为何?众说纷纭,争议较多,有的说要抓住诗末的“规刺”“讽刺”两个关键词,有的说应该抓住副标题中“监前王乱亡之由也”的“监”字,有的说是要抓住“壅蔽”二字,说法不一……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争议,最终把思路基本确定下来。这时暮色早已悄悄降临,月亮偷偷爬上了树梢,肚子也委屈地发出抗议声了,于是刘老师他们便简单扒了几口饭,紧接着便是试上环节;在晚上试上一节课,弄得邻班莫名其妙,心存愧疚的他,只好硬着头皮,趁着夜色将《采诗官》匆匆上了一遍;试上结束后,紧接着便是评课,两位导师和张方健、邱祖晖、路晶、张宇、周祥等老师群策群力,纷纷指出问题,提出对策,刘老师连夜再做斟酌,反复梳理思路,那一夜,注定是个不眠之夜,让他真正体会到了“优哉游哉,辗转反侧”的真意……

就这样,经过大家的切磋共研和团体助力,刘老师不负众望,幸运地获得“第九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的荣誉,随后的几年里,他拾级而上,接连获得“南京市第九届学科带头人(高中语文)”(2019年),“南京市2020年度中青年优秀人才”“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2023年)等荣誉称号。

静心读书,厚积薄发

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也没有人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会走得更远。刘老师不仅加入“黄本荣名师工作室”“诸定国名师工作室”,还积极申报“溧水区第四届名师培训班”“溧水区首届高端教师培训班”,并成为其中一名学员。黄本荣和诸定国两位导师的谆谆教诲,魏本亚教授的高端培训,让刘老师受益良多,让他懂得“静下心,捧起书,抓起笔”的妙处。首先,刘老师能静下心来,他平日里少言寡语,能静心阅读本专业的书籍以及教育学、心理学书籍,做到了“捧起书”;他经常告诉学生:“静下心来,才能祛除内心的杂草,种上梦想的种子,收获成功的果实。”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他自己便是一个静心读书的老师,一个心怀梦想的老师,据2014届他的学生陈墨说:“刘老师看晚自习时,从来都是看书和备课,心真静。还会写诗词,竟然把我们16班全班同学的名字串联成一首诗,瞬间激发了我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一首诗,一个班级,一串美好的回忆。

诗与远方,一个都不能少。写诗的人往往是心怀远方的人,刘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他放眼语文教育的“远方”,积极进行理论学习,关注语文教学的最新研究动向,并“抓起笔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及时记录下来,形成文章,久而久之,他的论文便一篇篇刊发在《中学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与学》《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语文》《云南教育》《作文》等省级和国家级核心期刊上。

在黄本荣、诸定国两位导师及魏本亚教授的引领和督促下,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刘老师提升了教研的自觉性,找到了自我发展的方向,在眼界上由“井中窥月”转向“庭中望月”。纵然岁月无情流转,即便时光乱了阵脚,刘老师依然真情付出,此心不渝。他用爱心,锲而不舍地关爱学生,春风化雨般铸魂育人,急人之难,解人之忧;他用真心,扑在教学工作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用静心,驱除内心的杂草,种上梦想的种子,收获累累的果实!

主办单位:溧水区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单位地址:溧水区永阳街道中山西路12号   备案编号:苏ICP备06013149号-1

网站技术服务电话:13357810100;18913936997   邮编:211200 网站管理登录

技术支持:南京冠邦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