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陈静芬名师工作室活动——基于音乐教育科研的思考与实践

[  发布时间:23-03-29来源:作者:进修学校浏览:451  ]

为进一步提升工作室成员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能力,提高论文发表、获奖及项目研究的层次,2023年3月27日下午,工作室特别邀请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栖霞区中小学音乐教研员何伟老师为大家做写作指导及专题讲座《基于音乐教育科研的思考与实践》。

首先何伟老师清晰地讲解了教育科研分为几大类,询问老师们:进行教育科研是为了名誉还是实现自我的突破?接下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叙述她是如何在音乐教育科研中逐渐成长至今的。何老师每天都会对自己上过的课进行反思,写下不足之处,日复一日成为了习惯。所以何老师说:“习惯不习惯的习惯会习惯”。何老师对工作室的老师们提出建议:每天坚持阅读;倾听各种音乐;每堂课都当成公开课打磨;阅读各类的教案和观摩课堂;与他人交流拓展研究视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神游;玩各种乐器和唱歌类的作品。指出“教育科研是自我觉知的过程,要把教育科研当做自我革新的历练。”此外,何老师向我们阐述了她在跨学科中所收获的经验,当班主任时触发的音乐育人思考。何伟老师生动的语言、丰富的阅历、扎实的知识储备及深厚的教学能力让大家啧啧称赞。

而后,何老师以《二泉映月》《嘎达梅林》《黄河颂》教学为例,一步一步阐述她“教学实践——事例筛选——构思成文”的过程。一首《二泉映月》不再是悲惨的刻板印象,通过乐曲创作背景及作曲家生活的经历引发的音乐育人思想,在何老师的教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嘎达梅林》的教学中通过不同小节的换气方式、蒙古语的教唱,让学生明晰了蒙古族短调与长调歌曲应该如何辨别,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得到提升;《黄河颂》中的跨学科教学,让学生在诗歌朗读中获得对歌曲情感逐渐攀升的深刻体验。何老师从一节课走向一类课,探究出了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的有效方法,进而完成了《以文化理解育人的高中民族音乐教学探索》等一系列文章的撰写与发表。

最后,工作室老师们带着自己在音乐教育科研中的疑惑请教何老师。对于老师们的课题、案例、教育叙事、论文,何老师提出宝贵的建议,指正不足之处,老师们收获匪浅。

“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没有空气便没有呼吸。”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学科受到重视,作为音乐教师必须重视教育科研,通过科研来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多听、多看、多思,为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育、达成而不懈努力。

学习感悟:

【王钇人】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何老师在讲座中紧扣“核心素养”关键词阐述了观点:“核心素养是学生在陌生的环境中运用习得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决新问题时实际是思维建构的过程”。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往往会把教学的重难点放在知识与技能的教授方面,如何能将知识与技能转化成素养呢?何老师以《嘎达梅林》一课为例,以划分换气口为切入点,学生自主选择换气的位置,在尝试多遍演唱歌曲后感受蒙古族的典型节奏,了解短调民歌和长调民歌的特点,在听辨蒙古族歌曲时,学生会用习得的经验准确地辨别蒙古族民歌的类别。

她还强调音乐课中创设情境教学的重要性,以欣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为例,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二胡把位的变化,结合旋律中频繁出现的八度音程和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启发学生对乐曲产生新的认知,学生在聆听不同版本的演奏形式后,从表现入手,逐步挖掘作品的深层要义。

【景宁】

对于音乐学科论文的写作,我一直就抱有一种敬畏之情,感觉它高不可攀,非常人之所能及。没有信心更不用说能写出一篇好的论文了在此之前我也一直不理解我们平时都已经如此忙了大家怎么还能坐下来有时间有心思进行写作并写得如此优秀呢为什么我自己坐下来总是感到没有东西可说写作好像对教师自己好处更多对学生也并没什么实际用处通过何老师的培训我明白了课堂教学与写作并不是割裂开的教师在备课与上课中和学生出现的每一个小问题与解决的方法都可以是写作的素材我们通过教学实践的积累与归纳总结又可以将先进的优秀理论带回课堂进行优化最终再服务于学生不仅提高学生音乐素养还能以音乐育人

在我以往的教学中其实也有许多的小闪光小碎片但是我都没有想过把它及时记录下来等到学校通知要交论文的时候再回忆早已面目模糊何老师教我们要做个有心人把每节课都当成公开课来打磨且每节课有反思有记录有再学习再实践最终整理成文

何老师用切身的体验为我们解读了自己写作的心路历程,介绍了论文写作的经验,也给了我们力量和信心。论文写作是每位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完善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论文案例的撰写可以帮助我们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归纳教育教学方法,激起思维的火花,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

【彭涛】

在此次名师工作室活动中,我有幸听到何伟特级教师的讲座,受益匪浅。何伟特级教师用亲身经历,鼓励大家多研究课例,即便是已经上过的“老课”也要以准备公开课的态度新备、深备,这样的钻研态度值得我们学习。要积极的进行教学实践,从实践中积累真实事例,结合理论知识及当前的热点问题,撰写论文、案例。

何老师紧扣“教学研究就是在研究怎样解决实际问题”这个主题,举例说明她是如何撰写第一篇文章的。何老师说,她的第一篇案例源自第一次被听课时校长的提问,她循着问题找答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灵感。在思考研究的过程中,一篇篇文章应运而生,经过长期的积累,一篇案例慢慢又变成了一类案例,进而形成“用音乐文化情怀育人”的研究风格,这让我印象深刻。

何老师还细致的为大家指导案例撰写的格式。她用自己写的文章标题为例,告诉大家选题一定要有问题性、典型性和故事性。案例背景要突出问题,案例片段要简明扼要,案例反思要契合内容并且详细深刻。这些建议对我们青年教师来说好理解,可操作,方向性强。

活动只是载体,学以致用才能学有所获。作为青年教师,我要学习何老师“老课新备”“浅课深挖”的钻研态度,多读多写多思考,努力提升教科研水平。

【凃洋】

何伟老师不愧是特级教师,讲座内容干货满满,真的受益匪浅!何老师一篇篇好论文、案例的生成离不开她长期以来每节课的积累与反思和对学科的钻研精神,我很赞同她“学科育人”观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所谓学科育人,就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育人为目标,挖掘学科的德育内涵和人格养成价值,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最后一个环节与专家互动,我拿着自己的案例请教何老师,她看后便问我:“到底什么叫教学反思?你的教学反思太口语化了,得好好琢磨。”是的,“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就是研究如何教,如何学,并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师生互动情况以及如何小组合作探究新知的经验过程写下来。

要想写好论文案例,我还得这样做;每天坚持至少半小时阅读;搜素各种音乐倾听并比较;每节课都当成新课来备课;阅读各类教案和观摩课堂;与他人交流拓宽研究视角;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神游;玩各种乐器和唱各类作品。

从现在起动起来,争取下一篇论文能让大家满意。

【邓燕】

有幸听到何伟特级教师的讲座,让我收获满满!也很庆幸能加入陈静芬名师工作室,让我有这么多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机会。

何老师的讲座,结合了自身的教学实践,从论文的题目、摘要、关键词以及具体章节详细解析了如何撰写一篇好的论文,还引用论文写的具体范例讲解了如何立足本职工作,又从论文的选材、构思、起草,谈到了论文标题的拟写,摘要的提炼以及论点论据论证的逻辑性等。

何老师用平时朴素的语言向我们讲述她是如何通过教学实践来撰写一篇好的论文,还让我们知道,我们不仅局限于音乐学科的教学,还要跨学科学习,让自身的基础扎实,才能更好的立足于课堂,也就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感悟!

在听何老师的这次讲座之前,我对写论文、案例、课题是一头雾水,感觉自己每堂公开课都认真备课和教学,为什么就写不出文章。听完何老师的讲座之后,让我受益匪浅!我们更直观的了解了论文的格式和写论文的技巧,帮助我们树立了写论文的信心!

【黄蓉】

有幸听到何伟老师给我们做的讲座,她从为何做科研 ?如何做科研?科研有效三个方面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写论文,案例以及课题,告诉我们前期需要准备关注最新最热教育理念,对照自己的实践进行分类总结,要新颖的题目和二级题目标语吸引编辑眼球 请有经验的老师帮看等。

其中我最受启发的是她提出的“要用音乐育人”的思想。音乐课堂本就是应该充满热爱、彼此尊重、快乐的课堂!要让音乐课成为追求情趣完善人格,成为体验成功实现理想的地方,要关注课堂教学细节,提取一类问题进行分析生发理论思想,思考把教学设计中所有的提问录出来,反思提问是否合理科学衔接自然,是否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等。何伟老师鼓励我们参加不同级别的赛课和开课,用模块教学、梯度设问、知识迁移进行赏析聚焦的思维培养。关注培养音乐听觉能力及知识建构能力,同时善于处理预设与生成坚持音乐育人 。

【彭钰婷】

有幸加入陈静芬名师工作室,并能够在此次活动中认识优秀的何伟老师。对于我来说,教科研是令我头疼的,是遇到就躲的,难度极大,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何伟老师明晰地讲解了何为教科研,为何需要教科研,怎样做才能进行教科研,活动令我收获匪浅。

一、源于自问,自我觉知

“你进行教科研是为了评优?还是自我突破?”在何老师的讲座中我知道,教科研是对每堂课所遇问题的反思。每天写反思,写随笔,记录课堂,当你进行教科研时你将会有东西可写,而不是摸不着头脑的乱写。不要把教科研当做任务,而是自我革新的历练,教科研能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专业成长。最为吸睛的是何老师会把上过的公开课反复推敲,而不是照搬照抄,每堂课都当成公开课打磨。我想这就是何老师的教育科研为何能走在课改的最前沿之所在,作为青年教师的我需要学习。

二、习惯不习惯的习惯会习惯

“进行教科研,我们应具备什么?”何老师用亲身经历提出以下建议:每天坚持阅读;倾听各种音乐;每堂课都当成公开课打磨;阅读各类的教案和观摩课堂;与他人交流拓展研究视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神游;玩各种乐器和唱歌类的作品。是呀,我在遇到教科研头疼时就从来不会考虑自己为教科研准备了什么,只能为自己的不努力冠上难度大的帽子。但从何老师的教科研中,我体会到了何老师对音乐教学的热爱,她专注于自我磨练,音乐育人,从实际出发,我想做她的学生是幸福的。

三、用音乐文化情怀促进人格构建

“如果我是学生,我能在这堂音乐课中得到什么?”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更注重核心素养,那我们如何能在课堂中把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理论清晰地走进学生心里变成实践?何老师讲述的三个课例令我眼前一亮。一句听似悲伤的旋律,通过不同的演奏方式变得不再悲伤,学生对于《二泉映月》不再存有刻板印象,通过班会开展了解为何悲惨的背景,用音乐作为铺垫达到育人的目的。演唱《嘎达梅林》采用不同的换气方式,学生在演唱中逐渐了解蒙古族短调歌曲与长调歌曲的不同之处。《黄河颂》一课中语文教学的朗诵辅助歌曲的感情,用道法、语文等跨学科思维融合音乐教学从而达到育人。




主办单位:溧水区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单位地址:溧水区永阳街道中山西路12号   备案编号:苏ICP备06013149号-1

网站技术服务电话:13357810100;18913936997   邮编:211200 网站管理登录

技术支持:南京冠邦

  • 微信公众号